上一期我说:“放眼全球,香港政府是Web3领域最有执行力、最有作为的政府之一。”
那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,它到底做了些什么。
一、敢为世界先
早在 2022 年,香港就发布了首份《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宣言》,可以说是高调回归 Web3,明确表达支持虚拟资产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。要知道,当时很多国家和地区对 Web3 还处在观望甚至是非常抗拒的状态,而香港敢于公开站台,本身就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到了 2025 年 6 月,香港又推出了升级版《政策宣言 2.0》,这次提出了一个核心关键词:LEAP,从法律监管(Legal)、代币化产品(Enrichment)、到应用场景(Application)、人才合作(Partnership),全面部署,正式向世界宣告:香港,要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数字资产中心。
但光有口号还不够,关键还得看它怎么做。
二、定规则
2023年,香港就正式启动了虚拟资产交易平台(VATP)牌照制度。
那截至2025年6月17日,已经有12家平台获得了SFC(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)的正式发牌,包括 HashKey、OSL、富途、老虎证券,甚至连国泰君安证券这样的中字头金融机构,也在今年6月24日拿到了牌照。
同时,香港还成为全球极少数完成稳定币立法的司法辖区之一。
2025年8月1日起,香港《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条例》将正式实施,对资产储备、风险控制、赎回机制等提出了明确的合规要求。
除此之外呢,香港还建立了沙盒测试机制,目的是为项目方提供一个“安全测试区”——可以在监管陪跑下,先行试点运行。例如你要发行稳定币,可以先进入沙盒测试,展示机制、跑数据、控风险,等验证稳妥后再考虑发牌。
三、推产品
规则定完了,自己先下场做实验。
为了验证“链上金融”的真实可用性,2023年和2024年,香港财政司先后发行了两批总额约68亿港元的代币化绿色债券,完全通过区块链完成发行、结算和清算。厉害吧,而且人家还表达说这以后是常态,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说:“要建立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代币化债务发行标准”
同时,为了吸引更多数字资产ETF在香港落地,港府宣布代币化ETF直接免征印花税,等于是为加密基金降税,提升香港在全球ETF市场中的吸引力。
为了让商业银行的港币存款代币化上链,形成一个链上可结算、可编程的银行间支付系统,还推出了“Project Ensemble”的试验性项目。为未来更高效、更安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打下了基础。
四、拓场景
有了产品,场景也要落地。在**RWA(现实世界资产上链)**方面,香港探索了多个方向:
电动车充电站的收益流:就是把电动车充电站未来的现金流变成链上资产,用户可以提前认购、分红,甚至交易。
有色金属仓储和可持续追踪:就是把仓库里的金属,变成可信资产——可抵押、可融资、也能发债或买卖;
可再生能源数据:比如太阳能板的发电信息等,就是把绿色能源的发电数据,资产化处理,变成链上的“绿色金融产品”,用来交易或抵扣碳排。
除了RWA,香港也在探索将稳定币用于贸易、供应链、政府付款等领域。同时推进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研究,试图提升本地与跨境结算效率。
这些都不是“场景假想”啊,而是已经在逐步落地的探索试点。
五、建生态
最后是最容易被忽视,却至关重要的部分——资源、资金、人才、合作。
2023-24年度,香港政府拨款了5000万港元用于支持数码港发展Web3生态。截至目前,已有270多家Web3企业入驻,涵盖了金融科技、链上安全、数字娱乐等多个方向。
人才方面,香港与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出Web3、AI课程,培养本地开发者;同时通过“高才通”计划,快速引入海外区块链专家。
国际合作上,香港举办“Web3节”“金融科技周”,吸引全球项目聚集;还与迪拜未来基金会签署备忘录,打通中东-东亚技术合作通道。
从教育、融资、办公空间到全球链接,能想到的配套资源,香港几乎都给了。
有人可能会说,Web3政策很多地方都在推——但你去看:
有几个地方真的发牌了?
有几个地方真的把传统金融资产搬上链了?
有几个地方敢立稳定币法案?
有几个政府真的用自己的银行系统做链上结算实验?
Add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