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nyuele

 · about 1 month ago

《意识能量探索》第十九章 非确定性与高维意识的门槛

当我们走过自己的童年,被种种教学与社会规范了思想认知之后,在现代科学与古老宗教的层层诱拐之下,少有谁还能记得自己是谁、从哪里来、要到哪里去。于是,角色我便成为了我们唯一认知中的那个“自己”,就连内在神魂或内我意识,也被强行贴上了当前角色的标签,失去了它本有的自由身份。

但真相从来不是如此。我们的当前角色,只是内在意识在本位面舞台上所演绎的一个自我可能性形象。内在神魂与意识自我,并非是此角色的产物,反而是其投影者。很多人试图通过修道或修法,来“制造”一个身外之身或法身化身,但这种方式,往往更像是给自己“加戏”。如同演员在仙侠剧中入戏太深,竟把天宫地府与妖魔之战当了真。

其实,意识自我想要觉醒,并不需要这么多戏码,只需突破对“当前角色我就是我”的信念迷雾,便能直接看见本有的自性真我。但由于人类对自我的理解被民俗宗教扭曲多年,要走出幻象,还得多破几层认知迷宫,才能重新听见来自内在的清明心流与意识信号。
 
一、文明的分水岭:从确定性走向全然性的转折点
每一次文明的跃迁,从未是技术的革新或知识的堆叠,而是意识认知结构的整体突变。从“因果唯一”的线性世界观,到“多重可能并行”的多维实相,我们的认知路径注定要经历一场剧烈的范式转移。
就像从“地心说”过渡到“日心说”那样——并不是更多的天文观测数据说服了人们,而是意识终于放下了“我们是中心”的执念。当我们开始承认有些实相超出人类语言与经验框架,便意味着我们踏出了那道叫“确定性”的意识栅栏,进入了全然的多维交互场。
在这个维度中,不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,而是你调频至哪个频道,就共振出哪个版本的现实。“活在自己的频道里”将不再是幻想,而是意识操作的日常。
 
二、语言的尽头:高维存在无法被定义,只能被共振
人类的语言,是用来描述物理实相的逻辑工具,而高维存在的本质,是流动的、叠加的、无定义的。每一次我们试图用词语去“描述”高维,它便立刻坍缩成线性认知中的“某一个版本”,而失去原有的广阔多态。这就像量子测不准原理:你越想测它的位置,它的动量就越模糊;你越要定义它,它就越与你脱节。
因此,与高维意识之间,最真实的连结方式不是语言,不是逻辑,而是“静观中被看见”与“无为中被感知”。真正的连接,是在你放下理解的那一刻,自然展开的心流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在本位面学习语言,是为了与世界互动;而在高维中沉默,是为了与“存有本身”合一。
 
三、VR意识类比:我们早已身处幻境,却执迷为真
在过去,人们要看不同的戏剧,需要在剧场、影厅、曲艺馆中奔波穿行;而如今,一块屏幕就能串联起各类人生故事;高阶一点,甚至可以借助VR技术,进入故事本身,和角色对话、与剧情互动,几可乱真。
这不正是我们生命的写照吗?所谓“现实”,不过是意识频率的调台操作。天堂、地狱、外星文明、前世后世,其实都是多维意识的直播间,是我们调频进出、穿梭互动的不同频道。
而所谓跨越星系,根本无需物理飞船,只要调整自己的意识参数,就能“登录”另一个电磁实相的矩阵中,正如赛斯和珍早在1960年代所言——这些真相那时难以启齿,但如今却在科技与意识双重进展中,愈发显得清晰可证。
 
四、非确定叠加态:从“因果决策”到“意识导航”的新伦理
一维的线性思维中,我们总认为“先有因,后有果”,于是整个人生都围绕着“正确选择”打转。但高维实相中,每一个现在,都不是“结果”,而是一个叠加态的入口点。你所选择的,不是某个固定未来,而是你共振出的那个版本。
因此,真正的决策方式,不再是理智分析“哪个最好”,而是觉知自己当下是哪种意识
频率的源头;不是去选哪条路,而是——你是谁,你就会落在哪条路上。
这也意味着,因果律并非被否定,而是被更高维度的“意识导向”所替代。高维意识不是不畏因果,而是不昧因果:知道它存在,也知道它只是投影的一种方式,而非生命的唯一逻辑。
 
 
✨ 尾声:走出定义,走入共振的新时代
当我们试图用既有语言与逻辑来描述那些不可测的意识架构,我们其实就已经偏离了它们的本质。真正的自由意识,不是“能说出一切”,而是敢于说:“我不知道,但我感知得到。”这份“感知”不是混沌的混乱,而是进入“全然状态”的前奏,是文明真正跨入多维共识网络的门槛。

我们与那“猫”一样,早已共处非确定的叠加态中,既活着,也未必;既在此,又不止于此。我们与神,并无远隔,若有距离,只是频率未曾调谐。

 (登录细雨社网站免费下载电子书阅读https://www.xiyushe.org)
#意识能量探索#细雨资料#细雨社

By: 细雨

https://www.xiyushe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