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路未来

 · 28天 ago

数字资产财库DATs的兴起

大家最近有没有发现,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大手笔买比特币,甚至有人开始买以太坊。 你可能会问:一个公司怎么可能拿几十亿美金去买币?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?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一个新兴的概念——数字资产财库(DATs,Digital Asset Treasuries)。
 
一、什么是数字资产财库?
 
简单来说,数字资产财库就是:公司把部分现金储备或者通过融资拿到的钱,用来买比特币、以太坊等加密资产,并长期持有。
换句话说,公司不只是卖产品赚钱,它直接把自己变成了“加密资产的仓库”。
 
二、起源:微策略的转型
 
这一模式的开创者,就是美国上市公司微策略。
 
在 2020 年,微策略的市值只有约12亿美元,算是一家普通的企业软件公司。
 
当时美国疯狂印钱,通胀风险加剧,公司 CEO Michael Saylor 觉得美元在贬值,干脆把公司资产转向比特币。
 
结果到今天,微策略已经累计买入了 超过 63万枚比特币,按当前价格价值超过 700亿美元。
 
而它的市值,也从当初的十几亿美元,涨到了现在的900多亿美元。
 
也就是说,一家公司从软件企业,摇身一变,成了“比特币国库公司”。
这种戏剧性的转型,直接点燃了整个华尔街的想象力。
 
三、模式扩散:从比特币到以太坊
 
微策略的成功,引发了模仿效应。
 
日本上市公司 Metaplanet 直接学样,宣布要把自己变成“日本的微策略”,大规模买入比特币。
 
还有不少公司选择配置以太坊,比如Sharplink、Bitmine等。根据公开数据,目前全球已经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和机构,合计持有的比特币和以太坊市值超过 1000 亿美元。
这意味着,DATs 已经不再是个小众玩法,而正在成为一种企业资产配置的新趋势。
 
四、Metaplanet 的崩盘:警示信号
 
但是,这种模式并不是稳赚不赔的。
Metaplanet 的崩盘,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 
它在今年大规模举债买入比特币,想复制微策略的成功,确实也奏效了,一度它的市值达到它持币价值的八倍多。
 
但问题也接踵而来,
 
1、高杠杆 + 没现金流
它几乎没有稳定的主营业务收入,买币的钱全靠不断增发新股和发债。短期内股本从几千万股膨胀到近 5 亿股,老股东价值被严重稀释。
 
2、融资飞轮断裂
这种模式的关键是“股价涨 → 投资人行权 → 公司拿钱买币 → 股价再涨”。
可是在 2025 年 6 月以后,股价突然下跌超过了50%,飞轮卡住,没人愿意再掏钱认购,公司融资链条就断裂了。
 
3、市场信心崩塌
之前它的市值能卖到持币价值的 8 倍溢价,但很快缩水到只剩 2 倍。那投资人就不干了,纷纷撤离。
 
结果就是:不到半年时间,Metaplanet 从“日本的 微策略”变成了“融资断裂的风险样本”。
 
这说明,DATs 模式有先天的脆弱性,更不能一键复制。如果没有稳定的主营业务支撑、没有足够的市场信任,单纯靠“融资买币”,看似能冲得很快,但随时可能坍塌。
 
五、这种模式的优势
 
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公司想要尝试?原因很简单:
 
1、操作简单:只需要通过发行债券、增发股票融资 → 然后买入比特币或者以太坊 → 接着带动股价上涨 → 继续融资够买。可以说这样的上市公司,只要有两个员工就够了。
 
2、对抗通胀:比特币和以太坊,长期表现要比法币更抗通胀。
 
3、跑赢大盘:像微策略,股价涨幅远超标普 500。
 
4、资本市场青睐:机构投资者把这类公司当作“买比特币的另一种方式”。
 
5、品牌营销:宣布买币,立刻获得全球关注度,相当于免费广告。
 
六、潜在风险
 
但优势背后,也有不少风险:
 
1、高杠杆风险:“融资买币,本质就是加杠杆。一旦市场转冷,不管是币价下跌还是股价下跌,公司都会陷入双重困境:资产缩水、股价跳水,融资飞轮停转,但债务利息依然要还,结果就是‘股价和债务双杀’。”
 
2、经营被掩盖:主营业务可能逐渐被忽视,企业沦为“单一币价的衍生品”。
 
3、监管不确定性:不同国家对公司持有加密资产的政策可能突然变化。
 
4、市场情绪脆弱:一旦市场对加密资产失去信心,这类公司会首当其冲。
 
七、总结
 
数字资产财库(DATs)代表了一种新的企业资产管理方式:
 
它能让公司在资本市场获得额外溢价,甚至实现“弯道超车”;
 
但同时,它也可能让企业变得过度依赖市场情绪,风险和回报被同时放大。
 
它让我们看到,加密资产正在快速制度化、公司化,但金融创新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。它既可能开启一个全新的价值存储范式,也可能成为下一次系统性风险的引爆点。”#DATs#数字资产财库#微策略#Metaplant
 

By: 王亚南